由于上游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了静宁县主要的生活用水水源,导致县城13.8万人被水所困。而造成污染的源头又处在两个省级行政区划中,给协商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水源污染问题,成了静宁县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自来水发出异味产生蚤虫
一天,家住静宁汽车站附近的陈先生准备做饭时,突然闻到家里的自来水有股难闻的怪味,他仔细查看发现,自来水中竟然有“红色的小虫子”。他立即告诉妻子,与妻子一起查看的结果和他看到的情况一样。陈先生放弃做饭,和妻子来到街上一家餐馆准备就餐,当他把自己发现的情况告诉餐馆老板后,精明的餐馆老板当即对餐馆的自来水进行了检查,结果也让餐馆老板大吃一惊,她不仅闻到了水中的异味,也发现水中有“红色的小虫子”。陈先生顿时胃口全无,不得不另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
就在陈先生发现自来水情况异常的前后几天,静宁县城的大部分居民也在不同时间段发现了和陈先生一样的问题,“自来水中有异味,有虫子”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静宁全城:有人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将发现的问题向省市县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引起注意并尽快解决。
得知消息的静宁县疾控中心立即对为县城供水的主要水源——东峡水库库区水源的31项指标进行了全面检测,结果显示“库存水中化学需氧量、断面入境水化学需氧量、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氨氮、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硫酸盐、镉等10项指标不合格,水质未达到水功能区确定的Ⅲ类水质目标。”
换句话说,疾控中心的检测表明,“东峡水库的水质已经遭到严重污染”。
与此同时,静宁县水务局经过多次紧急实地调查后,将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报告,报告中这样陈述:“今年三月份以来,城区供水主水源地东峡水库库区水由于受天气变暖、上游来水污染加重等诸多因素影响,库区水中生物链条发生巨大变化,水中开始出现异味,产生大量剑水蚤、红线虫。这些蚤、虫等生物随着取水管道进入自来水净化车间,成虫被滤掉后,没有被药物杀死的少量虫卵穿透滤料进入供水管道,在管道中发育成虫后进入居民水龙头,引起居民恐慌,居民开始以打电话、发图片、投诉等多种手段反映情况,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供水单位的高度重视。”
为了确保居民饮水安全,水务局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紧急措施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处理。针对水中异味和剑水蚤的问题,先后对滤池用漂白粉、高锰酸钾、消毒精片进行彻底消毒冲洗;增大反冲洗频次,由原来的一周三次变为每天两次;在夜间加班加点对清水池进行清洗、消毒。针对水中出现红线虫的问题,对清水池用消毒精粉杀菌消毒;对网格、斜管池进行排泥和清洗;对斜管池用药浸泡清洗;在滤池出水口和三角出水口加装滤网拦截红线虫;每天对斜管池配水槽进行人工清泥;对城区供水管网分区域消毒、清洗。在供水管网下游安装临时排水口,对整个城乡公共供水管网进行消毒、清洗。同时,自来水公司每天对城区10个取水点管网水和进厂水进行检测。
到今年6月中旬,根据县环保局、疾控中心、水务局等单位持续检测的结果显示,东峡水库水源污染情况不断加重,水务局果断下发通知,决定停用东峡水库库区污染水,全负荷抽取各个泵站井水,对县城进行限量保质供水。
虽如此,静宁县居民用水的水源污染问题还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污染成为威胁静宁县城区及周边乡镇13.8万人身体健康的严重问题。彻底消除污染,确保居民饮水安全成了静宁县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上游大量排污导致水污染
距离静宁县城6公里处的东峡水库,于1960年建成并蓄水运行,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灌溉、城市供水等多重功能的综合型水库地,总库容8600万立方米。该水库位于葫芦河一级支流渝河下游,其发源于六盘山西麓宁夏隆德县杨家店,流经隆德县城、沙塘乡、神林乡、联财乡至静宁县司桥乡入东峡水库。
“上游大量生活、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渝河河道,是造成东峡水库水质污染的根本原因。”7月15日,静宁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康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污染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水污染,根据水务局调查统计,隆德县每天约有1400立方米的城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渝河,大量排放物中的细菌及氮、磷、钾元素进入水体,各种藻类大量繁殖,水体严重缺氧,水中的厌氧微生物繁殖,水体失去自净能力,加速水体富营养化。二是工业废水污染,宁夏隆德县工业园区位于隆德县三里店水库下游300米处,入驻企业为钢结构厂、地毯厂和电动车厂,工业废水中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三是隆德至静宁段渝河沿岸废水排放企业主要有4户,分别为2户季节性淀粉生产企业、1户屠宰场和1户养殖场,其中淀粉加工企业和屠宰场、养殖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渝河,造成东峡库区水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含量超标。”
“其实,东峡水库发生水质污染已有多年,在2011年以前,库区水质虽有污染但还不太严重,大多时间属II类水质,基本符合饮用水源标准。”康树根据单位多年检测结果分析,“但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随着隆德县城人口的剧增,各类企业的入驻和投产,生活污水和企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渝河,致使渝河段水污染急剧加重,2014年1-5月,入库断面及库区水质一直在III-V类之间徘徊,最差时达劣V类并且异味强烈,红线虫、摇蚊虫等时有出现,水体耗氧量超标6倍,已远远超出饮用水标准,给静宁县城及周边部分乡镇居民安全饮水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7月15日,记者随康树来到东峡水库实地采访时看到,库区存水已变成黄绿色,在距水源几米之外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异味,水中各类水藻连片生长,在取水口处水藻连片尤为严重。沿渝河逆流而上,随时可见水流中有白色气泡状的浮游物随流而下,整条河水均呈暗黄色。在紧邻河道不到5米的一家养殖场边,从场区排出的动物粪便、污水、污秽物淤积在一起直接排入河道之中,未及流走的污物聚积在河道的坑洼中,散发出阵阵恶臭,污物中各种蛆虫繁衍生息,让人不忍目睹。在另一处紧挨着渝河河道的一家淀粉加工企业边上,排污管道直接伸入河道中央,虽是停产季节,但先前排出的污水和倾倒在河道中的各类垃圾混合在一起,堆积在河道的大小坑洼中,泛出阵阵刺鼻的味道,肮脏的水质中不停地向外散发着气泡,稍遇雨水,污物都会随河水顺流而下,直接进入东峡水库之中,再加上距离静宁县城仅35公里的隆德县城每天排出的1400多立方米生活污水均直排渝河,导致这条河流变成了一条“污水河”,即使地处下游的静宁县花费多大的财物也难以根治上游无节制的污染。
“为了根治上游的污染问题,静宁县和隆德县进行了多次协商,但均无果而终。”康树告诉记者,“由于地跨两省级行政区,许多问题难以协商解决。”
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为了确保静宁县城区居民饮水安全,静宁县将情况上报到省、市环保、水务等主管部门,期望上级部门能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协商。而静宁县除了另辟解决之路外,也不得不在无奈中接受13.8万人被水所困的现实。
解决县城饮水之困迫在眉睫
面对困境,当前的权宜之计只能是“寻找更换城区居民饮用水新的水源地,彻底解决城区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
据康树介绍,近几年,随着静宁县城常住人口的迅速增加和流动人口的增多,县城的日用水量急剧增加,从几年前的3000多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7000多立方米,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来这一数字可能还将继续增大,因此如何寻找建设新的饮用水水源地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县上主要领导实地调研东峡水库水环境污染问题后,提出了建设水源地治污工程——生态滚水堰、水源地保护工程、库区围栏、水源地切换工程、组建水库执法机构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要求。
水务局经过实地调查,避开东峡水库水源在牟沟塘坝建设调蓄水源工程,每天向城区水厂输水3000吨。在庙堡水源地新建挖潜改造原甘泉调水工程,将甘泉水源地1号、2号、3号井间钢管更换为高压PVC管,对1号取水井进行了清洗,更换了井内水泵,在二级泵站新建500吨进水前池一座,有效提高了甘泉调水工程的取水能力,取水量由以前的900吨/天提高到目前的3000吨/天,减少了城区对东峡库区劣质水的依赖程度。两处应急水源切换工程每天向城区供水6000吨,暂时解决了县城饮水困难的局面。在建成应急水源切换工程的同时,计划于8月底建成甘渭河庙堡调水一期工程,与原甘泉调水工程并网运行,实现每天向城区供给7000立方米水的目标。目前,北水南调水源井的切换,一眼取水井、一座调蓄池、二级泵站和一座2000立方米高位水池等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已被污染的东峡水库并没有废弃,而是作为城区居民饮用水备用水源,水务局已经在库区周围建造围护栏1.3万米,在水库入口处建设大型生态滚水堰一条,库区上游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区域生态湿地,经过沉淀、生物吸附和溢流等以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建成过滤池6座,拦截生活、工业污水,减少对库区水资源的污染。同时,一份关于东峡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已上报省水利厅,该报告随即转报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委会已致函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由固原市督促隆德县加大治污力度,着力减少污水排放量。
解决静宁县饮水困难的另一个制约因素就是“资金”,要彻底排除困难资金缺口在数千万元以上。据了解,下一步,静宁县委、县政府将全力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加强城区居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目前,有关城区居民供水管网改造和水源地建设方案,城区供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等项目的编制等工作正在展开。
静宁,期待着关于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好消息真正到来。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